
雖然他們的關注點是時尚和藝術,但他們在「這裡和那裡」所使用的詞彙和表達方式都非常個人化,並關注日常生活中瑣碎但不可替代的方面。 《Here and There》是一本由編輯林博子於 2002 年創辦的個人雜誌,繼續超越個人的範圍影響人們。繼上一期之後,時隔三年的最新第13期《HYACINTH REVOLUTION》已經發行,將於2019年11月17日舉辦“這裡和那裡×她是”聯合博覽會。8月2日至12日在「BEAMS JAPAN」4樓舉辦「他們的世界」。期間也舉辦了一場脫口秀節目作為相關活動。從學生時代起就一直關注林的書籍和雜誌的《她是》的編輯竹中真紀談到了她對特輯的處理方式、她的個人觀點以及她對編輯的熱情。

關於傳遞「個人觀點」。
- Hayashi先生參與編輯資生堂公關雜誌《花椿》,自1990年代起參與展覽「Baby Generation」(1996年,Parco Gallery)和「Expanding Fashion」(2014年,Art Tower Mito)。透過她的計畫和她的個人雜誌“這裡和那裡”,她探索不受時尚和藝術流派束縛的日常生活、多元創造力,以及女性在結婚和生育後如何表達自己。 。我想問林先生作為編輯的看法。您最初想成為編輯的契機是什麼?

HAYASHI:我在農村地區出生長大,看著我不知道原因的母親,但看起來並不開心。她在東京出生並長大,以婚姻為觸發因素被迫生活在農村地區,似乎被命運所左右,而不是自己決定。母親定期訂閱的是《生活手冊》和《家庭畫報》。對於女性來說,我認為雜誌就像是一種依賴,可以提供目前尚未滿足的東西,例如欽佩和有用的信息。我也在讀媽媽看的雜誌,模糊地憧憬著雜誌送來的世界。在那之後,我開始在東京度過我的大學生活,但我周圍的朋友都有面向美國的價值觀,或者去金融係統的就業場所。那時我想起了“雜誌”這個詞。但是,我認為我不能把它放在一家大型出版公司中,當我看著媒體研討會時,我聽說雜誌似乎是由營銷制作的,我覺得我不可能這樣做。後來因為緣分進入資生堂,進入了《花椿》編輯部。
——提到《山茶花》,可以看到一流的創作者和作家都有參與,好像是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編輯了時尚和文化,不知道林先生是不是在那裡學到了作為編輯的基礎呢?
HAYASHI:主編是我母親的一代,其他工作人員也都是老手,只有我一個人作為新人進入編輯部。當時的“Hanabakiri”有一個繼承下來的編輯政策,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非常經典的編輯方式是好的,我還被要求重寫手稿大約30次,或者無論如何我都被責罵是的。從稿子的寫法這點來說的話,我接受過徹底客觀的發報,寫報紙稿子的訓練。即使計劃很難接受個人觀點。現在的時代,街頭巷尾流傳著這樣的東西有向心力的訴說,那是我個人愛好的世界,我被付之一笑。然而,由於我在編輯部門被不同世代和偏好的人所包圍,我認為如何處理不容易理解的話題已經導衹我自己的編輯方式我想。

-聽說《here and there》創刊於編輯部。創刊號是出於什麽原因制作的?
HAYASHI:瑞士獨立出版商Nieves的Benjamin正在做一本名為“zoo magazine”的雜誌,並邀請我作為客座編輯制作一本書,這是“在這裡和那裡”的開始。直到那個時候,我從沒想過要退出“Hanabakiri”很長一段時間,但是在2000年左右,我開始懷疑如果我留下它會怎麽樣。我和Ellen Fraith在20世紀90年代的巴黎商務旅行中見面,通過採訪加深了我的友誼,並受到了她自由編輯方式的啟發。雖然她是一名策展人,但她很年輕,並且在沒有編輯基礎的情況下推出了一本雜誌“Purple”。一本非常受巴黎藝術家信任的雜誌,與同一代朋友在網路上一無所有,雄心勃勃地融入了時尚和攝影師,並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正在成長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。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她的自由精神,我只知道傳統的編輯方法,我被這種自由所吸引。受此影響,我在離開公司六個月後開始將“這裡和那裡”作為個人出版物。

- 一開始我們並沒有特別的專題主題,叫做“2002年春天”,但從2004年的“NEW LIFE號”開始,我們為每一期都設定了一個特別的主題。您如何決定每期的特別主題?
HAYASHI:在發佈vol.03之後,我分娩並改變了我的生活。我將來不能出國,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繼續制作雜誌,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,宣佈從Susan Chanchiolo (*1) 收集“新生活”。對於分娩後不知所措的我來說,“新生活”這個詞可以被視為我產後的生活,也可以被視為嬰兒本身。我覺得是多義之詞。當我想到這一點時,我告訴我周圍的人“我將以新生活為主題”,我明白根據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有各種新生活,主題詞可能有用我想。Ariyasu Nagashima (*2) 當時開始了一個拍攝新生兒肖像的項目,所以我發佈了其中的一部分,並且Cosmic Wonder的Haruki Maeda發表了關於新生活的評論,他開始了藝術活動給我一張工作的照片。

-vol.8的“The Loneliness ISSUE”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關於Ellen Fraith在SNS時代的孤獨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。Hayashi先生的後記還寫道,他想要展示他通常不會發表的主題,但即使在“She is”中考慮特殊主題時,他也會意識到這樣一個話題。是的。
HAYASHI:這正是艾倫的文字引發了這一特色。我覺得人和人正在通過一種叫做互聯網的通信手段接近,但這是一種幻想,我實際上無法互相躲避愛情。如果你依賴它,你就會感到孤獨。為了克服它,人類,藝術和自然的相遇是必要的主題。我想到了以她的話為主題的“孤獨”問題,並要求那些認為這個人寫下文字的人。邁克米爾斯 (*3) 寫下了與親人一起感受到的孤獨,Letizia Bena (*4) 留下了在白夜北歐工作的經歷他給了我文字,照片和圖片。
——在《孤獨》這個沉重的主題的後半部分做了《散步》的特輯。為什麽你認為它會處理“漫步”?
HAYASHI:當時,我正在撫養孩子,我正在散步,所以這是我想以某種方式塑造散步的時候。此外,還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編輯感覺只以一個反省主題“孤獨”結束。Katsumi Omori (*5) 和Miranda·Jurai (*6) 給我們寫了句子,但是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觀點的論文。
我覺得這個企劃可以說是我意識到三角形而編輯出來的企劃。在考慮“編輯”的行為時,我認為只有我和目標完成的傳出電話有點弱。我認為編輯並告訴人們一些事情就像“傳遞地圖”。如果接收它的人可以繪制該人的地圖,則建立它。例如,當我告訴人們“某個主題很好”時,只有我自己和那個主題,“我去過這裡”或“我看到了這個”才會很弱。我認為重要的是通過納入更客觀的信息或不同人的意見,使傳出行為的關係大於三角形。
當試圖以“孤獨”為主題創造一個世界時,當我想到從我自己和孤獨到艾倫和邁克米爾斯想到的孤獨,以及我可以擴展這個主題的程度時,“行走”子主題的關鍵詞出來了。

-vol.10的《the BLUE issue》也是突出三角形編輯的刊號。我認為最新一期的vol.13“HYACTINTH REVOLUTION issue Hisance Revolution”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部分。
HAYASHI:13卷在Hyassis Revolution問題上,我們將Hyassis球傳遞給了42名參與者,並要求他們用句子,照片和圖片拼寫他們的感受。我自己喜歡園藝,但是調查園藝相關的話,只登載了很好地培育的例子和這樣培育的故事。在培育植物的過程中,當然有時會失敗,有時會成功,我想讓大家談談這個過程。當我和一些人交談時,有些人想從購買球根開始,有些人因為他們沒有開花而被拒絕。PUGMENT和Tamura Yuichiro表達了它沒有很好地開花的事實。小池愛子女士給這三個球根分別起了名字,並每天拍攝它們的成長過程,制成一本zine。輸出似乎也反映了42人的個性,無論如何,有許多不可預測的發現,這很有趣。
-下一期的計劃是什麽時候?
HAYASHI:我還不知道 (笑) 。每一次,我都強加自己,在我自己充滿足夠的動力之後開始。把重點放在信息性上,認為發信的速度很重要的時候,也有半年發行一次的情況。最近,我對信息的速度沒有太大的價值,生活和時代的變化不再可能與傳輸速度競爭。在過去的15年裡,如何提供雜誌發生了很大變化,因此我們最近開始強調如何提供我們所做的事情。20多年來,我一直在制作書籍和雜誌等出版物,這些出版物在市場上有點不規則。當我全心全意地制作一本書時,我認為吸引它的力量並不奇怪,因為這本書總是帶來一次美妙的遭遇。
我無法想象我在享受了一段時間的Hisasins Revolution帶來的遭遇後會是什麽樣的狀態,我在想什麽,但現在我已經有很多美妙的遭遇,所以我期待著我的未來。

(*1) 蘇珊·占奇洛/1969年出生。擔任過“X-Girl”的制作部經理之後,於95年發表了自己的係列作品。之後,活動範圍擴大,在時尚、藝術的世界中以紐約為據點活躍。
(*2) 長島有裡枝/1973年出生。93年與家人以肖像作品出道。之後也發表了以“家族”和“女性”為主題的攝影作品,得到了很多女性的支持。2017年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舉辦了個展「還有一點點諷刺和愛。」。
(*3) 邁克·米爾斯/1966年出生。平面設計師、電影導演。90年代以後,從事了很多廣告和音樂錄影帶、Sonic Youth和Beasty Boys等的圖案設計。2005年以《山姆足球》作為長篇電影出道。導演的作品有《人生是初學者》 (2010年) 、《20世紀女性》 (2016年) 等。
(*4) Letizia Bena/1971年出生,現居巴黎的藝術家。在影像、雕刻、照片、廣告等廣泛領域大顯身手。擔任“Purple Journal”的藝術指導。從2013年到2016年,他與Ellen Fraith一起擔任“The Chronicles Purple”的編輯指導。
(*5) 大森克己/1963年出生。攝影師。在國內外的攝影展和攝影集上發表了很多作品,作為名文家也廣為人知。在寫“here and there”時,他過去贡獻了攝影散文。
(*6) 米蘭達·朱萊/1974年出生。藝術家、作家、女演員、電影導演。在他的近期著作中,出現了第一部長篇小說《第一個壞男人》 (岸本佐知子譯) ,裡面有一個叫中子的人。
林仲子
編輯。1966年出生。通過在報紙,雜誌,網路雜誌等各種媒體上撰寫藝術家觸及自己心絃的活動,不斷報道。在資生堂《花椿》編輯部工作 (1988-2001) 之後成為自由職業者,2002年開始出版《here and there》。著有《擴張的時尚》等。目前在She is連載“和林央子一起做的理由”,在GINZA的官方網站連載“林央子的魔域筆記”。
hereandtheremagazine.com
paralleldiaries.tumblr.com
nakakobooks.seesaa.net